圖片2.png

這陣子對遠距醫療有個很重要的訊息,就是衛福部常務次長石崇良在7/6的一場數位健康研討會中提到,新版醫療電子病歷製作和管理辦法預計在近期就會公告施行,此外衛福部也正同步展開通訊診療辦法的修正,這兩個法規的調整也將對遠距醫療在台灣市場的發展,有直接且顯著的幫助。
 
過去2年多在疫情衝擊下,讓全球醫療產業及體系突破傳統的框架快速轉型,根據IQMA/MIC/IEK等研究資訊,包含遠距醫療、人工智慧、個人化醫療等領域都在這段時間快速發展,其中以遠距醫療領域更是明顯,像是InsiderIntelligence、MIC等等各研究機構的報告指出,如果拿疫情發生前後來比較,美國市場保險公司給付在遠距醫療的費用有超過50倍的成長;另外在線上看診的比例,也在疫情前的4%成長到疫情後的30%;也有相關研究指出疫情不但加速遠距醫療發展,更推動分散式照護的趨勢,在歐美市場先進國家有近23%的醫療照護工作,由院內轉移到院外。
 
而以台灣市場來看,政府積極的推動電子病歷上雲草案,除了允許醫院使用雲端服務及開發電子病歷交換平臺,持續的建置遠距醫療所需的基礎工具外,更經由通訊診療辦法的修正,就遠距醫療相關的適用情境、實施項目、開放處方、簡化行政程序等項目持續進行調整,希望從規範面更符合第一線實際場域的需求。
 
就Future Health Index等等不同調研機構提出的研究報告及筆者的觀察,遠距醫療不只是讓照護場域改變 (院內→院外),從智慧醫材的產業面來看,更從數據、產品、技術到供應鏈都帶來明顯的變化,而這也跟衛福部想要推動通訊診療辦法的調整方向相呼應,包含:
 
1. 資訊流的變化:與過往病患的病歷和數據都在院內產生不同,在ICT技術的的導入下,自身的健康數據改由從居家、社區端或其他的分散式照護場域傳送給醫療機構,而這樣的新數據流變化不僅翻轉了照護流程,並驅使醫療產業為新的資料傳輸方式,開發更安全和更嚴謹保密驗證的系統,這也直接提供產業許多新的商業機會。
 
2. 新的診斷與檢測技術:因應疫情結合原有的檢測技術和ICT微型化或行動化技術,讓看診和診斷不再只發生在院內,而可以在院外的場域執行。除了能夠更隨時隨地讓醫護端能夠即時了解病患健康狀況外,更可讓遠距醫療的適用情境大幅增加。對應到衛福部常務次長石崇良在7/6數位健康研討會中提到的,有10種情境已經被允許納入通訊診療的,如急性後期照護、長期照護、慢性病長期用藥、居家醫療等等。除此之外,石常務次長也提到通訊診療的實施項目也有機會再擴大,如診察、診斷、病情詢問、開立檢驗單、會診、處方開立,衛教及原處方調整等等。新的檢測技術搭配法規的調整,相信對於遠距醫療的拓展將會有大幅的助益。
 
3. 成本降低:遠距醫療對於成本最直接的幫助,就是使用者可節省因為要趕到醫療院所看診,需要舟車勞頓花費的時間及費用;此外石次長在7/6數位健康研討會中也提到,政府也正研擬簡化行政程序,讓預計實施通訊診療的醫院,可以經由繳交核定文件給主管機關,來代替實施計畫的提供,大幅的讓因為行政流程所產生的成本降低,這部分也直接的讓智慧醫材產業在遠距醫療的有更多的應用機會,但也需同步的考量如何提供擁有更合理價格的遠距醫材,讓場域的導入更為順利。
 
4. 供應鏈的擴展:這點與前述第二點所提,檢測和診斷的場域,在分散式照護的推動下,已經有部份的使用情境逐漸轉移到院外有關聯。以歐美市場來說,像是大型藥局連鎖通路Walgreens已經在藥局內裡提供COVID-19檢測服務,甚至部份藥局還提供疫苗;而以台灣市場來看,石次長在數位健康研討會中也提到,開立處方場域的開放,將會朝擴大適用身份來執行:如病情相對穩定的複診病人、通訊診療辦法第3條/第7款到第9款初診及複診病人、離島與偏遠區域或有急迫情形需求的初診及複診病人,都在相關的範圍內。而對於智慧醫材來說,院外的使用情境,除了仍需有一定確校和準確性之外,更需要產品型態部份兼顧醫護端可攜與行動化的需求,對於醫材業者來說會是一大挑戰。
 
遠距醫療無論在台灣或是歐美市場,在疫後已經是不可逆的發展趨勢。除了法規與照護端已經可以看到有相對應的政策與流程上的調整外,智慧醫材業者更應該從資安(資訊流)、產品設計與型態、成本等等不同的面向跟上腳步,才有機會在下一世代的醫材產業佔有一席之地。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數位醫療與健康
    全站熱搜

    賴皮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