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1.png

齒模承造師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算是一個相對陌生的行業,很多人對這個產業的印象大概只停留在 「好像可以賺很多錢的手工業」,不過以筆者的長期觀察,這個職業可說是「高度勞力與技術密集,高工時低時薪且隨時會被數位醫療技術取代」的夕陽產業。
 
傳統假牙的製作,從印模、蠟雕刻、鑄造、金屬內層製作、陶瓷上色到完成成品,由於整體製程 (至少需要4-5個工作天) 幾乎無法自動化,非常仰賴齒模師傅的技術與手工,因此即便是有超過10年經驗的齒模承造師,每月的產量也很難超過70-80顆,隨之產生的就是每位師傅的月收入也有一定的天花板 ( 8-10萬 )。這樣的收入規模或許在1980或90年代算是高所得的行業,但如果放在物價飛漲的現在,再考量相對長的工時 (每周可能在50-60小時左右),就完全不是同一個水平了。
 
齒模承造師面臨的困境不只是收入的限制,在3D列印技術與搭配的軟體平台飛速的發展下,經由內視鏡掃瞄出牙齒各個角度的全貌,大概只需要不到10分鐘就能完成一顆假牙,做出來的產品不僅密合度高 (公差小),又可讓患者在一次的看診,就能完成建模/裝假牙等所有的工作,算是醫師與患者雙贏的解決方案。不過這種結合數位與3D列印的假牙製作技術仍有其侷限性,例如目前只適用於前排牙齒,後排臼齒在內視鏡拍攝上難度較高,造成假牙較難做到一模一樣而較不適用;此外3D列印技術也無法應用在活動假牙,或是陶瓷和金屬雙材質併用的製作。不過相信相關的技術在未來3-5年內應該就會有所突破,根據《3D列印工業雜誌》的報告顯示,目前全球每天至少有超過1萬顆金屬牙冠藉由3D列印技術製造,未來幾年更可預期倍數的成長,產業前景可期。
 
而從台灣的齒模承造產業來看,除了數位醫療技術可能對從業人員產生取代性外,筆者觀察還有以下三大危機:
 
1. 產業前景未明的狀況下,從業人員很難招募到新血
如同前述所提,齒模承造「高度勞力與技術密集,高工時低時薪且隨時會被數位醫療技術取代」的職業特性,造成近幾年來幾乎不會成為社會新鮮人在出社會時工作的選擇,這點從國內在這幾年來,似乎沒有大學新增牙體型態相關學系看出明確的趨勢。雖然有人會說,「既然3D列印技術未來會取代齒模承造技術員的工作,幹嘛還要在醫學院教育培養新血」,但舉凡是列印器材的開發,又或是假牙陶瓷上色目前機器製作仍有其限制的狀況,維持一定數量的齒模承造技術師對產業的健康來說,還是有相當的必要性,這部分或許還需要產業跟學界共同商討出調整的方向。
 
2. 資深齒模承造技術師逐漸退休,未來在產業的經驗傳承可以會出現問題
就業界前輩提供的訊息,齒模承造產業最興盛的時期應該是在1980-2000年這段時間,隨著台灣經濟起飛,大家收入漸豐比較有閒錢可以整理牙齒,加上齒模承造在製作的設備和技術逐漸成熟,需求/技術都已經達產業爆發點的狀況下,大量的人力投入到這個市場。不過幾十年過去,當時投入這產業的齒模承造技術師也逐漸到的退休年齡,如同項目1提到,在產業從業人員新血補充速度緩慢,有經驗的老師傅又慢慢退休的情況下,產業人力空洞化的狀況越來越明顯,也讓相關業內人員對整體未來發展感到憂心忡忡。
 
3. 齒模承造技術師在過去20多年來「撈過界」的問題
民國六十一年政府針對「取得臺灣省鑲牙齒模承造業職業工會聯合會或台北市鑲牙齒模承造業職業工會會員證經查證屬實者,得依相關法令向行政院衛生署申請登記,並請領齒模製造技術員登記證*」。我想政府當時的立意一定是好的,但在那樣的時空背景下,造成有相當比例的齒模承造技術師實務上在執行的,其實是牙醫師的工作 (這部分的歷史說來話長,會再另外透過一篇文章說明),這也直接造成一些有經驗的齒模承造技術師「不務正業」,相關的經驗也就無法順利傳承。
 
綜合上述的分析,依筆者的淺見,齒模承造技術師這個行業在未來10年內,應該會逐漸的被「數位醫療的技術演進」及「產業人力青黃不接」這兩點徹底打敗。或許這個強調老師傅手工和豐富經驗的醫療周邊產業,未來只能存在在大家的記憶當中。
 
 
資料來源:全國法規資料庫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L0020005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數位健康觀點分享
    全站熱搜

    賴皮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