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健康.jpg

衛福部於2月18日正式於官網公告《醫療機構電子病歷製作及管理辦法》第八條所定「雲端服務之資料儲存地點、提供雲端服務者及中央主管機關認可之資訊安全標準驗證規定」。這項公告象徵著台灣醫療體系正式邁入電子病歷的新紀元。而這波數位轉型與制度進化,依筆者淺見,對醫療機構與資訊產業而言,將帶來以下幾項重要機會:

一、無紙化轉型與雲端化的龐大商機
(1) 電子化病歷催生儲存與管理需求:
電子病歷的第一個核心即為「無紙化」,病歷資料全面數位化製作與儲存,更進一步的是,只要確認數位掃描版本與紙本原件相符,便可透過電子簽章完成封存作業。隨著龐大病歷資料的數位轉化與長期保存需求,將帶動對儲存空間與數據管理解決方案的強烈需求,對資訊軟硬體業者而言無疑是一大商機。

(2) 醫療雲端化趨勢成形:
其次是「上雲」的發展。針對不同規模的醫療機構,可觀察兩種主要趨勢:大型醫院 擁有相對完整的資訊人力與基礎架構,可選擇建構自有私有雲,既能享受病歷資料雲端化的便利,又能降低對公有雲資安風險的疑慮;中小型醫療機構 則可選擇與公有雲平台合作,不僅降低初期建置成本,也能進一步透過雲端平台進行電子病歷的數據分析與價值創造。這樣的需求為本土雲端服務提供者開啟了新的成長契機。

二、加速AI醫療應用的落地與擴展
(1) AI應用導入進程大幅提速:
電子病歷加上雲端平台的整合,為醫療機構導入AI應用鋪設了良好基礎。不論是臨床決策支援、綜合診斷建議,或是流程優化,這些AI模型的訓練與部署都將因為資料整合與可近性提高而加速落地。可預見在這波電子病歷數位化浪潮下,AI在醫療場域的應用將迅速擴展。

(2) 資通訊廠商仍需謹慎評估商機潛力:
然而,這對本土醫療資通訊業者而言,也是一場機會與挑戰並存的競賽。AI模型的關鍵資源在於大量高品質病歷資料,而這些資料目前多掌握在醫院端。若醫院本身具備足夠的資訊與AI人才,便可能選擇自行開發與應用相關模型,減少對外部廠商的依賴。
此外,自行開發的AI模型若僅限於院內使用,僅需透過IRB流程即可啟用,不一定需要完整的醫療器材認證;相對而言,資通訊廠商的產品若要導入醫院,則須符合更嚴格的法規與審查流程,這也使得產品的導入門檻相對提高。因此,業者仍需審慎觀察與規劃切入策略。

展望未來,電子病歷上雲將大幅推動醫院IT系統的現代化,提升臨床作業效率與診斷決策品質。然而對醫療資通訊業者而言,除了必須注意法規面對於雲端服務的限制(例如:雲端服務須設於境內,且提供者須為合格法人、學研單位或機構等),更關鍵的是能否找出「醫療機構有需求、但無法自行處理的難題」,從中切入並設計對應的產品或服務,才有機會在這場大型轉型浪潮中脫穎而出,創造新的成長動能與商業價值。

 
賴皮王 臉書粉絲團:www.facebook.com/greglai12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數位健康 電子病歷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賴皮王 的頭像
    賴皮王

    賴皮王

    賴皮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