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數位健康.jpg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的統計,全球落地式超音波市場年產值已突破百億美元大關,屬於醫療設備領域相對成熟的市場。然而,近年來手持式裝置的崛起,正為這個既有市場注入創新動能。隨著手持超音波設備陸續問世,雖然初期定位於利基市場,但在遠距醫療興起與年輕世代醫師對數位工具接受度高漲的帶動下,市場滲透率正穩定提升,逐步打開應用新藍海,年產值也逐漸往10億美元邁進。

目前參與手持超音波市場的廠商,主要可分為是醫療影像設備傳統大廠,如GE、Philips、Siemens,以多年經營大型超音波設備的技術、通路以及其他相關資源優勢,逐步切入全新的手持領域,更完整自身產品線;另一方面,則是像是Butterfly等等的歐美新創企業,專注於手持超音波的產品創新與技術突破,另外如Clarius(加拿大)與積極跨足智慧醫療的國內大廠華碩(ASUS),皆致力於將AI導入超音波設備,強化診斷支援功能,並積極拓展至院外場域如居家訪視或是在宅醫療。

儘管廠商之間存在技術與定位差異,但從區域市場策略來看,目前手持超音波的推廣仍以各自熟悉的本土市場為優先,歐美與亞洲品牌多採平行發展模式,彼此之間尚未出現激烈競爭,反而能共同把餅做大,一起推升整體市場規模。

另外從技術發展角度觀察,AI功能已成為手持超音波產品差異化的關鍵。最開始的AI應用在影像強化與語音控制功能,例如透過語音指令協助醫師調整參數,減少雙手忙碌下所造成的影像誤差。而目前最新技術發展趨勢則聚焦於自動量測,裝置在掃描過程中即可即時運算出診斷所需的重要數值或是透過AI直接完成相關的掃描流程,幫助醫師加快判讀,並減少因為熟悉度不同所造成的使用障礙。

這項技術在臨床上的應用價值極高。以急診救護場景為例,台灣救護車從接到病患到抵達醫院,平均大概需要10分鐘左右的時間。若車上的EMT救護技術員能搭配手持超音波設備,及早掃描內出血等異常狀況,並將結果即時傳回醫院,急診室的醫療團隊即可提早準備相應措施,大幅爭取寶貴的黃金治療時間。

此外,AI輔助操作亦降低了使用門檻,讓非專科醫師、急救人員、護理師甚至居家照護工作者,也能更有效率地執行影像掃描。手持超音波為目前已經是應用最廣泛的影像工具之一,未來隨著AI功能不斷成熟與成本進一步下降,手持超音波勢將從專業醫療場域,逐步延伸至基層醫療與在宅醫療應用,重塑基層醫療服務的診斷流程與效率。

延伸閱讀:[數位健康觀點分享] 電子病歷上雲新商機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賴皮王 的頭像
    賴皮王

    賴皮王

    賴皮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